今年四月日本發生重大的保健食品食安事件,根據報載:「小林製藥生産的以『紅麹」為原料的『功能性標識食品」導致消費者健康受損…服用該公司相關産品後死亡的消費者增加到了4人。」這份報導震驚不少有在服用保健食品的廣大消費者,讓消費者對於使用保健食品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。剛好藉由這起事件,我們重新了解保健食品是什麼?以及如何定義保健食品?再來是重新認識保健食品有哪些副作用?以及是否有辨別保健食品好與壞的方法呢?這裡就一一來解析關於保健食品的疑惑吧。

一、保健食品是什麼呢?

保健食品其實就是一般食品,它主要是由天然食品進行加工而成。可以為人體補充每日所需的營養,幫助調整體質,但是保健食品在販售時,不可以宣稱有保健作用,也不可以標榜有治療疾病的效果。通常保健食品可以分為4大類:

1.特殊營養食品

這類保健食品適用於嬰兒或是較大的兒童營養品配方,同時也可以用於特定疾病配方食品。但是必須經過中央主管機關許可,才可以給有特殊營養需求者使用。例如:亞培安素。

2.機能性食品

這類保健食品除了具備基本養分外,還需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效。一般食用型態的食品,例如益生菌和優酪乳,皆屬於機能性食品。

3.膳食補充食品

這類型的保健食品可以補充營養素,或是具有調節特殊生理機能需求者。例如:葡萄糖胺、綜合維生素、B群等。

4.健康食品

這類食品具實際的科學證據證明其保健功效,並可以在廣告上標示其功效,但又非屬治療疾病的食品。例如:有小綠人標章的食品。

二、如何定義保健食品呢?

保健食品的定義,依據「健康食品管理法」的規定,健康食品必須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許可,才可以稱為「保健食品」,並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「保健功效」,並標示或廣告具該功效,非屬治療、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為目的之食品。因此,健康食品已經成為法律名詞,其餘的機能性食品或是膳食補充食品只能被稱為保健食品,不可以宣稱任何醫療功效。

三、保健食品有哪些副作用呢?

保健食品的副作用,主要是發生在人體服用過量時,產生的反效果。例如:葉黃素服用過量,由於葉黃素本身帶有綠黃色的色素,服用過量會導致皮膚變黃。益生菌則是因為本身是活菌,若在免疫力低落的情況下過量,可能會引起菌血症。再者是魚油,因為魚油是游魚類萃取,容易會有魚腥味,服用過量的話,容易產生噁心或是打嗝都會有魚腥味。

四、如何分辨保健食品的好壞呢?

在挑選保健食品的時候,必須先思考”我需要嗎?”經過對自己需求的評估,確認自己是真的需要保健食品,這樣才可以把錢花在刀口上,且避免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。以下是挑選保健食品的原則:

1.依據自身需求挑選合適劑量

如果是要彌補飲食中不足的營養素,可以選擇低劑量且營養素較多的保養品,建議在購買前先諮詢專精保健食品的醫生或營養師,評估後再挑選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。

2.選擇誠實有信譽的品牌

優質保健食品的廠商應該要將產品標示清楚,這包含產品的內容量、成份、其他成分、製造廠商、地址、保存期限等。

3.原料來源比原產地重要

由於法規規定外盒標示必須寫上原產地,其定義是最後的加工步驟在哪個國家完成。例如:有些廠商進口專利配方,在臺灣生產製造,這樣原產地就會標示為臺灣。

4.避免長期食用傷害身體的成分

保健食品不屬於藥品,通常需要服用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有效果,如果服用後很快出現效果,可能被添加其他物質,例如,某些促進排便的保健食品,為了讓客戶體驗其效果,在保健食品中添加番瀉葉、蘆薈素、阿勃勒等具有輕瀉功能的成分。

總而言之,保健食品作為人類維持身體機能的食物,它的出現確實讓不少需要補充特定營養的人而言是一大福音。但是在選擇保健食品時,必須先明確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需要,以及要選擇有誠信的品牌,同時要確認原料來源,這樣可以確保其製作品質,最後就是避免長期食用對身體造成負擔的保健食品,如果在選購時有留意這些步驟,就可以挑選出較為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。

延伸閱讀:

保健食品是如何進行生產的呢?它們的生產模式有哪些呢?現在就跟著臣鋐一起來了解保健食品的生產過程吧。

保健食品什麼時候吃比較有幫助呢?它對人體有什麼影響呢?現在就來了解保健食品相關知識吧

※本文中有關保健食品之營養成分、食用建議供參考,實際因個人體質、身體狀況、飲食習慣等不同而有所差異,建議在攝取相關保健食品前若有任何疑慮可先徵詢專業醫師意見。